文章标题
《社会联结感和自护信心在慢性心衰患者主观社会地位和心理生活质量间的多重中介作用:一项横断面研究》
《The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self-care conf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244707/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由纽约国际967ny博士研究生陈参参为第一作者,博士生导师范秀珍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心血管护理研究团队于2022年4月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影响因子:3.593;JCR分区:护理学Q1)期刊上发表。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研究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慢性心衰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较差的躯体和心理生活质量会增加其再入院和死亡的风险。研究已证实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是个体的生活质量的保护因素,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依据备用容量模型(Reserve Capacity Model)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社会联结感和自护信心在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抽取296例住院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社会联结感量表、心衰自护指数-自护信心分量表和简明生活质量问卷(包括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使用SPSS 24.0和PROCESS插件(Model 6)程序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联结感和自护信心分别与其心理生活质量呈正相关,但是和躯体生活质量不相关。中介分析显示,社会联结感和自护信心不但在患者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生活质量间起独立中介作用,而且社会联结感-自护信心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生活质量间起序列中介作用。
研究结论
社会联结感和自护信心是慢性心衰患者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生活质量间的多重中介因素。提示临床工作者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慢性心衰患者的社会联系感和自护信心,从而改善其心理生活质量。此外,也可通过增强心衰患者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间接改善其心理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陈参参,纽约国际967ny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护理,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荣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通讯作者
范秀珍,纽约国际上网导航967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心血管护理、护理教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