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效果和机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The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a guided self-help intervention based on mindfulnes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32582/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由纽约国际967ny邵頔博士为第一作者、博士生导师曹枫林教授为通讯作者于2020年12月在Cancer(影响因子:6.921;JCR分区:ONCOLOGY Q1)期刊上发表。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研究背景
诸多研究已经证明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预方案可以减轻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痛苦,改善抑郁、焦虑等症状困扰,提升生活质量。但传统的正念干预在我国乳腺癌患者中推广应用仍存在许多阻碍:如心理干预专业人员不足、治疗费用昂贵、干预周期长、所需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多等,这些阻碍影响患者寻求和参与传统正念心理干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式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症状的干预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病房选取144名乳腺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72)和等待对照组(n=72)。干预组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和医院常规护理,等待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医院常规护理。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阿森斯失眠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宾州担忧问卷评估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反刍思维和担忧。在干预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对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症状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式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和睡眠障碍症状(B=-2.634,P=0.005;B=-2.094,P=0.028),并且干预效果能够持续到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思维和担忧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式干预对抑郁和睡眠症状的干预效果中发挥中介作用。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乳腺癌患者中首次采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式干预方案进行心理干预,发现干预方案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和睡眠问题,并探明此干预方案是通过降低患者的反刍思维和担忧,进而降低抑郁和睡眠问题的。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后疫情时代,本研究探索研发的便捷有效、容易获得的引导自助式正念干预,为改善高危群体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临床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邵頔,纽约国际上网导航967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纽约国际967ny2018届博士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利用、心理应激与健康干预。
通讯作者
曹枫林,博士,纽约国际967ny教授,博士生导师,纽约国际上网导航967齐鲁医学院科研与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纽约国际上网导航967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15-2022年连续8年获得Elsevier评选的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心理学会护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护理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获得中国宝钢优秀教师、纽约国际上网导航967优秀教师、“纽约国际上网导航967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60余篇,中文论文100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7部。研究领域聚焦:( 1)心理应激影响脆弱人群(肿瘤患者、孕产妇、儿童)的复杂机制研究。(2)面向肿瘤患者、孕产妇、护士的正念干预、接纳承诺疗法等心理干预研究。(3)“心理+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的学科交叉研究。